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芦笙 >> 芦笙发展 >> 正文 >> 正文

芦笙一响,脚板发痒苗家人一生离不开他做

来源:芦笙 时间:2022/4/11

“做满个芦笙,你就能出师了。”50年前,父亲这样对16岁的莫厌学说。

莫厌学是贵州雷山县排卡寨人,“排卡”在苗语中的意思,就是“斜坡上的芦笙村”。从16岁起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苗族芦笙,这门技艺传到他手里,已经是第四代了。

△莫厌学走在他的芦笙大道上

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莫厌学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贵州雷山国家级芦笙非遗传人莫厌学和他的弟弟莫里学

芦笙,古称卢沙,是中国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吹奏乐器,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芦笙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苗族俗语说,“苗族不离笙”,“芦笙一响,脚板发痒”。苗家人过年,芦笙是头号大事,那一天,各村各寨的芦笙无论如何也要响起来,这是几千年来的规矩。

莫厌学,今年已经66岁了。

如果你想去拜访这位传承人,要走过十多米长的排卡桥,远远就能山坡上,高高低低地散落着吊脚楼。往往还没到寨子,就能听到芦笙特有的乐声。莫厌学的家就在进村的道路旁,他是寨子里家喻户晓的名人,但除非外出参加展览,他和两个儿子,一家五口往往都在家制作芦笙。

制作芦笙并不容易,从竹子变成芦笙,要经过60多道工序,其中最繁重的工作是打磨竹子,最核心的则是制作簧片。现在,簧片的制作、定音、调试等工序,仍由莫厌学亲手完成。为了选择最合适的簧片原材料,莫厌学四处收集铜锣,把铜锣打碎后重新熔炼制成簧片,再打磨成型。

△莫厌学在削簧片

“好的簧片,轻弹一下,在1秒种内可以颤动50次。如果低于这个就不能算合格。”

芦笙制作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老规矩,但莫厌学在自己手里把这个规矩打破,把芦笙制作技艺“传女也传外”。

最开始,他收学生的原因有一些特别。“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打工潮还未兴起。寨里很多年轻人无所事事,有的偷鸡摸狗,有的上山乱砍乱伐。我就说,愿意跟我学这个的,我免费教,一些人就来学了。”

最初只是为了维护村庄的秩序,但意外发生了。

年,贵阳龙洞堡机场即将落成,为庆祝典礼所用,机场来排卡寨一下子订购了多个芦笙。“装了一个大卡车!”莫厌学回忆,“全寨子做了20多天,一个芦笙卖15块,赚了十万多块钱。大家高兴啊,杀猪庆祝!”

年轻人既有了事做,又赚到了钱。

现在,每年到了苗年节,一张订单就是多个芦笙。如果来晚了,不好意思,请排队。雷山的苗年尤其隆重,需要大量芦笙,雷山又离莫厌学家近。于是,有些村寨的芦笙手干脆自带伙食铺盖,就在莫师傅家守着等。

尽管收了不少徒弟,但莫厌学自家的生意也一点儿没受影响。

莫厌学有自己的哲学:“你会这门手艺,致富了;人家不会,穷,就来找你借钱。不借,不好意思,借了,他还不了。那不如教他也学会这门手艺,大家一起富。逢年过节,他们还争先恐后地请我去家里吃饭呢!”

莫厌学现在带了十几个徒弟,有来自自己寨子的,还有四川、重庆、云南的人慕名而来。制作芦笙一个月就能学会,但师父只能告诉你一些硬性标准,出师后的路还很漫长,要靠勤奋和灵感。

“一片簧片几厘米长,我能告诉你,但一分钟能振动多少次,就看你自己的了。”

也许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加上打工潮的兴起,现在跟着莫厌学学做芦笙的年轻人没有最初那么多了,“钱远不如打工来得快”。

而更让莫厌学担心的是:现在会吹芦笙的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就算做芦笙的人还在传承,吹的人没了,这门艺术也就死了。

△贵州雷山羊排苗寨的一年一度的芦笙盛会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需联系设计师或者匠人,请给小编留言

推荐阅读文章

一个只想做艺术家的设计师

站在紫檀巨匠的肩上,他们把传统家具做出了现代感!

以一个博士之家的名义,去看看他打造的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设计教育

自然的颜色是柔和的,还是浓烈的?在他的插画里,你看到的自然是“超乎想象的”

独一无二!烧制这种茶器三五天不能出窑,每一件都是世间孤品,拿它喝茶真的太有感觉了

他设计的礼品曾被选作国礼,现在他还要设计年轻人最爱的国产手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html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今日推荐
    1.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关注
    1.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