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芦笙 >> 芦笙发展 >> 正文 >> 正文

初食走进春晚2019依旧绽放的贵州黔东南

来源:芦笙 时间:2022/8/17

春节联欢晚会——是一年来全国人民欢聚一堂的精彩时刻。每一年如同习俗般上演在各大电视台。尤属中央电视台的春晚,更是明星争相前往的荣耀。或是因为约定俗成的晚会,导致近几年留下节目口碑一层不变的诟病。当然也随着一代代记忆中的春晚人离开,我们似乎发现曾经的欣喜已经不那么存在意义了。但是近几年,你会发现节目虽然还是那些节目,但是会场却是花样繁多,总能发现亮点!

春晚分散在各大城市的会场,让我们一睹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伟大民族变化。犹记得年的央视春晚一个分会场——黔东南。今天,初食就来提早聊聊这个春晚的会场(虽然不知道今年春晚会场还有没有她),但这个令人眼前惊艳的民族,她的美丽文化让我迟迟难以忘怀~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隶属于贵州省。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47个民族。这里隐藏着与世隔绝的另类文明,被誉为“百节之州”,流传着一段段充满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流淌着一尘不染灵动山水,滋养着人类疲惫的心灵......

民间传说一:“抬官人”

相传很久以前,黄岗出了一位杰出青年叫吴志和,臂力过人,武艺超群,神通广大。他不仅徒手杀死了为害四方、祸乱百姓的蛇精,还单枪匹马与洛寨数名身怀绝技的武士激战,调解了六洞的郎寨与洛香侗寨的山林纠纷。由于吴志和为官正直,除强扶弱,朝廷封他为“镇南大将军”,保一方平安。为了感谢吴志和的恩德,黄岗村民每年在斩下蛇头的正月初七这天,抬着他走街串寨,让他的子民参拜。后该节日便流传下来,称为“抬官人”,是黎平县双江镇黄岗侗寨的传统节日。主要为了消灾避祸。

民间传说二:“萨玛节”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吴都能的侗族人,因修宅基地时挖得一把“利王铁”,他发现这是一件宝物后,就用来打成一把大刀,召集众人去与仗势霸占当地百姓田土的老财主斗争,退回了各寨被霸占的田土。但老财主不死心,时时纠集收买人来攻打吴都能。不久,吴都能因病不幸逝世。吴都能的女儿——萨岁,为继承父亲遗志,又拿起这把宝刀,率领大家继续与作恶多端的财主相斗,终于斗赢了财主,保住了田土。之后不久,这把宝刀被人偷偷地调换,当财主再度纠集人来攻打时,这把刀却没有神威了。经过拼斗三天三夜,由于寡不敌众而失败,萨岁也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萨岁死后,侗家人对她非常崇敬,为了世代永远地纪念她,侗家人就把她的英灵接回侗寨来,每个村寨都垒坛(即“萨坛”)作为祭奠萨岁的英灵场所,进行祭祀,并编有“嘎萨岁”即《祭萨之歌》进行传唱。

民间传说三:“芦笙节”

传说在很久以前,舟溪苗寨里有位聪明美丽、心灵手巧、能歌善舞的苗族姑娘——阿旺,被一只住在后山的贪婪凶残千年野鸡精看上并把她抓走。乡亲们在与野鸡精搏斗了一天一夜后仍未把她救出来。此时,有位力大无比、身怀狩猎绝技、名叫茂沙的远方苗族青年猎手闻讯赶来,同大家一起打死了野鸡精,救出了阿旺。众人纷纷邀请茂沙到家里作客,而茂沙却谢绝了乡亲们的挽留,跨上骏马,又踏上了新的征途。

阿旺被救出后,茂沙那英勇顽强、为民除害的品格,深深地打动了她的心。茂沙离开后,她茶饭不思。她的老父亲也看出了她心事。当时,正是新春佳节。老父亲为了能找到游猎四方、漂泊不定的茂沙,经过左思右想,最后决定正月十五元宵节后在甘囊香这个地方举办芦笙会,以此传递信息,希望能传到茂沙的耳朵里并能使他回来。到正月十八日,茂沙果然出现在芦笙堂上,阿旺一眼就看见了他,便走到茂沙跟前,向他表达了自己的爱情。在阿旺的老父亲和乡亲们的见证下,他俩就定了终身。

芦笙会举行三天后,茂沙提议:时令不等人,春耕大忙就要开始了,现在暂停跳芦笙,大家回去一心一意闹春耕。乡亲们认为茂沙说得对,并请老父亲插草标为号,芦笙顿时息音。就这样年复一年,舟溪芦笙节就成了苗族人民固定的民族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四:“祭桥节”

相传,寨头村的先祖原居住在也雾山,后因打猎追一猎物来到寨头,发现这里是个宜居的好地方。就回山去报告长老们,经长老们商定后搬到寨头居住。到寨头居住后,寨上有一对柳家(即今天刘家)夫妇,结婚多年没有生儿育女。一天早上,柳家男子到纳老割牛草,听到一位地理先生和一个僧人在草坪地上谈论。地理先生说:“如果在这里架一座桥,不仅方便行人,行善积德,而且能把也雾山的龙接到寨头,寨头定能人丁兴旺。”僧人接着说:“我这里正带有一对小孩,没有归处,无法出世,如果谁在此架桥,我就把这对小孩送给他。”柳家男子就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妻子。夫妇俩便请先生推算日子,定于次年农历二月初二在纳老架桥。

桥架好后的第二年,柳家媳妇果然生下了一对双胞胎男孩。后来,由于石坪河经常发洪水把桥冲毁,柳家无力再把桥修复,便邀请全寨12房族来修架。为求得吉祥平安,大家都争着架桥,在修好桥梁的当天,12房族各抬一头猪以及鸡、鸭、鱼等在本房族维修的桥孔上宰杀以示祭桥,并共同杀猪宰牛拜祭桥头的土地公,以表达祭桥将也雾山的龙接去寨头。在随后的三五天,在寨头开展跳芦笙舞、盘古歌、唱苗族情歌等民族文化活动,风俗延续至今。

民间传说五:“翻鼓节”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每年农历正月,大人们都要到天上去吹芦笙跳鼓舞十二天十二夜才回来。后来的某一年,人间出现了很多妖魔鬼怪趁大人上天之机诱吃小孩的悲剧。天上祖公得知后,便将其威力无比的天鼓送来镇妖驱邪。由于天鼓太大太重,等大家拉到寨边河滩上时已是农历二月第一个亥日了。乡亲们干脆架起鼓咚咚咚地敲起来,妖魔鬼怪毒虫猛兽立即纷纷远遁。四方亲戚闻声来聚,大家高兴地跳鼓唱歌欢庆了三天,还把祖公请来同乐。祖公临走时吩咐把鼓藏进山洞,每年的二月再翻出来跳几天,来年就会吉祥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们为感谢祖宗护佑,每每跳鼓前都要隆重祭祀祖宗,从此翻鼓节就流传了下来。

民间传说六:苗族“茅人节”

相传,短裙苗族古时有同寨男女不通婚的习俗,婚姻由父母包办,姑娘都要远嫁他乡,许多青梅竹马的同寨青年男女不得不劳燕分飞。远嫁的姑娘阳春三月均要返回娘家帮助春耕。劳作之余,她们便带着“三月粑”邀约寨里的未婚姑娘和小伙子到山上唱歌,用歌声抒发与心上人被迫分离,远嫁他乡的伤悲,并劝告未嫁的妹妹不要远嫁,向情人倾诉内心深处的思念。唱到情深之处常常是泪水涟涟,泣不成声。为了表达对家乡和情人的依恋,她们用新长出的嫩绿枝叶茅草扎成高低大小不等的“茅人”把,捆在杉树杆上,插于最高的山顶上。一般插七根、九根、十一根或十三根,插单不插双,按中间高两边低排列,中间最高的象征大姐,两边的象征妹妹,寄予姐妹情意。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同寨的苗族男女可以通婚,不用远嫁了,但这一古老的恋爱习俗却一直沿袭下来,变成了青年人谈情择偶的情人节。

民间传说七:报京侗族“播种节”

传说很久以前,报京有个侗家后生,在坡上放牛时,和一个漂亮的姑娘对歌,忘了照看牛,不觉牛跑到别人的田中踩烂一大片秧苗。当时的秧苗是直撒播种的,重新撒种已过了季节,后生急得不得了。这时,姑娘叫他莫着急,便跑回家拿了一只竹篮,到她自家田里匀来一篮秧苗送给后生,又帮后生把匀来的秧苗插在被牛踩烂的田里。秋收时出现了奇迹,田中原先被牛踩烂的地方,稻谷收成竟比其它地方增产好几倍。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也随着稻谷的成熟而成熟,缔结了美满的姻缘。从此,人们就兴起了水稻移栽的方法。后人为了纪念他俩移栽秧苗可获增产的贡献和羡慕他俩幸福美满的婚姻,男女青年们把那装秧苗的竹篮视做交友结情的象征。

民间传说八: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会

传说青山界四十八苗寨二十四姓氏的始祖原先居住在江西朱砂巷鸭子田,由于连年征战,只得沿江上迁,后来迁到平茶、隆里、亮司、茅坪一带定居。不久,又因战争被迫迁到青山界一带。四十八寨在青山界上村连村,寨连寨,大家开荒种地,有饭共吃,有衣共穿,有入侵之敌共同抵抗,大家团结得比亲兄弟还亲,和睦相处。当时四十八寨的姑娘和男子,不准在内部结婚,男子结婚必须要到几百里以外的村寨去找;姑娘长大出嫁,因路程遥远,送亲队伍经常受到豺狼虎豹的袭击。于是,经四十八苗寨寨老商议,决定在立夏节前十八天的土王戌日开个歌场,四十八寨的青年男女可自由对歌,自由恋爱成亲。青山界歌场就这样年年沿袭了下来。

民间传说九:双江侗族“摔跤节”

从前,在坑洞寨的后龙山上有一对怪虎,一雌一雄,十分凶狂。自从侗族到这里落寨以来,不知被老虎吞噬了多少生灵。

侗族先祖中有位名叫吴都南的人,他五大三粗,练就一对铁臂膀,他立志为民除虎,保一方平安,二月十五这天,他在山上遇见了老虎,赤手空拳的他,便冲上去将老虎拦腰抱住,用头顶住老虎的下颚,经过激烈的滚打,终于将那只雌虎活活打死。雄虎见状大叫一声后远逃他山。时隔一个月,也就是三月十五这一天,远逃的那只雄虎又在四寨出现,四寨便派人到坑洞请斗虎英雄吴都南,吴都南又与那只雄虎搏斗,斗得大树落叶,尘土飞扬。最后终于又把那只雄虎打死了。从此,寨寨都得到了安宁。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斗虎英雄,效仿他那两臂拦腰抱虎的威力,分别于两次斗虎得胜之日举行摔跤活动,以后逐步形成了节日。

民间传说十:黄平飞云崖四月八苗族集会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下还没有牛,人们刀耕火种,食不果腹。天帝知道这事后,便令他的太子下凡传旨,要人们每天吃一餐饭,洗三次脸。谁知,太子来到凡间,贪恋玩耍,竟误传为:“每天吃三餐饭,洗一次脸”。凡间的粮食本来欠缺,经太子这样一误传,人们遵旨行事,饿死的人就更加多了,无人不怨声载道。天帝知道后,经查实,得知是太子误传圣旨而导致,便罚他到凡间变牛帮人耕地,让其将功补过。

太子不愿到凡间变牛,但犯了天条,他只好下凡来。他来到一个清水塘边,便跳到塘中洗起澡来,却忘了到人间来做啥事。四月初八这天,七仙女偷偷下凡游玩,遇见太子还在塘里洗澡,齐声说:“你在这里洗澡贪玩,你父王晓得了,天牢够你坐的。”太子央求道:“众位姐姐:我这就去变,但不知要在凡间多久才能返回天庭?”大姐说:“听你父王讲,多则二十年,少则十几年。”太子问道:“怎样才记得清这年数?”大姐和二姐听了,就各自取下头上的一枚发簪,叫他插在头顶两边,并说:“这两枚簪子可变成两只角,每过一年,角上就会出现一圈纹路,你数一数就知道了。”太子将发簪插在头上,一摇身变成一条水牯牛,告别了众姐姐,来到飞云崖。当时正在飞云崖进香的人们见到牛,以为是妖怪,吓得四处逃散。牛高声说:“请不要怕,我不是妖怪,是来帮你们耕田犁土的。”人们听了才拢过来。但看见牛的肚子那么大,怕没有那么多粮食喂它,谁都不愿要。牛知道后说:“这不要紧,以后收了谷子,你们吃颗粒,我吃稻草”。人们听了才愿收留它。

从此,牛帮助人们耕田犁土,生产发展了,粮食增收了。牛由于长期吃草,又只干重活,不用头脑,慢慢变得不会说话,而且忘记了回天庭的时间。人们得到牛的好处太多了,为了感谢牛,就把牛来到凡间的四月初八定为牛的生日,让牛休息一天,并吹笙跳舞为牛庆祝生日。飞云崖四月八民族集会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当然,流传在黔东南的民俗故事,何止这10个,还有端午赛龙舟、泥人节、爬坡节、七夕歌会、妈妈节、水族瓜年、仫佬年、丹寨麻鸟苗年等等,在历史文化长河中被保留了下来。

年的春晚会场上,黔东南以鼓楼、风雨桥、侗族大歌,苗族敬酒歌、长桌宴、舞龙嘘花......将黔东南的民族满满体现,唯怕不能够尽展文化。

黔东南除了美丽的景色,动人的文化,还有那地标性的名优特产美食,同样迫不及待让我们去发现!

丹寨富硒米

丹寨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硒米之乡”、“中国富硒、锌茶叶之乡”双称号。

丹寨硒锌米产品具有米质晶莹如玉,光泽透明、香气浓郁,做出的米饭松软可口,香味扑鼻、糯而不腻等特点。经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和食品卫生研究所检验,其硒含量在6.66ug/g、锌含量为15―50mg/kg,符合人体正常生理生长需要。锌具有预防近视,提高眼睛视力的作用。

剑白香猪

剑白香猪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的特产。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加、南寨、磻溪、敏洞、观么五个乡镇的中国珍稀猪种,被农业部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畜种,是剑河少数民族同胞培育成的具有历史悠久的原始猪种;是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自然进化和人类培育,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和少数民族的生产习俗的带有野性的特殊猪种。

黔东花猪

体型长而扁,头大小适中,嘴稍长,嘴叉深,吻突粉白色,额较宽,额部中间无旋,有菱形皱褶,耳中等大小、下垂,背腰平直,腹大下垂但不拖地,后躯丰满,尻稍倾斜,四肢粗壮。

榕江冰糖柑

榕江冰糖橙母本来于湖南省黔阳县引苗种植,由于我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等优越条件。因此,树势健壮,叶茂,其果实个头均匀光滑,色艳皮薄少核,肉质细嫩化渣,果味清香,酸甜适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3%以上,同时不具有清火调味,富含多种维生素,耐贮藏的特点。

三穗麻鸭

三穗麻鸭--是我国地方优良畜禽品种之一,与北京鸭、绍兴鸭、高邮麻鸭同被誉为中国地方四大名鸭。三穗鸭具有成熟早、产蛋多、胆固醇低及肉质细嫩鲜香等特性。三穗县海拔较高,自然条件优越,有沟溪条,水质无污染,加之沟溪中螺蛳、小鱼细虾等水生生物丰富,为三穗鸭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保证。

天柱土鸡

天柱县是全国油茶科技种植示范县,有新老油茶林30万亩。脱贫攻坚工作中,全县各油茶生态园进行林下养殖土鸡,初见成效。

土鸡皮肤薄、紧致,毛孔细,是呈网状排列的。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无公害污染,肉、蛋属绿色食品,颇受人们青睐。

初食走进江西吉安: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金庐陵

初食向黔一公里:聆听央视力推的毕节风光

初食探味黑龙江:爱上“平行世界”里的她

初食发现美丽的广西河池,走进古老神秘的少数民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379.html